来源:发文时间:2017-04-19
云南省作为典型的山区省份,高原山地生态环境资源复杂多样,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云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将给特殊的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全面开展与高水平团队的交流、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机构能力建设、推动生态学学科发展、增加与国内机构的合作研究、促进机构间人才培养和学生交流。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面向跨境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立足高原山地与跨境流域,以我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国际河流为研究主体,重点围绕国际河流水文过程、变化归因及跨境影响,陆疆生态系统与河流“河-库”水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驱动因子及生态效应,跨境水资源国际分配、合理利用与合作保护机制,国际河流开发、地缘合作与跨境生态安全调控模式等,开展科研研究、创新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已逐步发展和确立了国际河流与跨境水资源及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国际河流开发与地缘合作、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周边应急事件处理和国家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实验室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安全需求,以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学为基础,兼融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开展人类活动胁迫下的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为解决我国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近年来,在城市生态调控、景观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提供了决策支持。
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与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论坛拟于2017年4月在云南昆明举办,双方专家学者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并交流研讨。热诚欢迎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等参会交流。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日期:2017年4月20-22日
地点: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副一楼报告厅
二、会议指南
(1)会议日程
时间
|
内容
|
地点
|
4月20日
|
全天
|
代表报到,并参观云大校园、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实验室
|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
下午
|
4月21日
|
8:30 - 8:40
|
开幕式
|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副一楼报告厅
|
8:40-9:30
|
胡金明副院长
陈利顶主任
|
双方机构介绍
|
9:30-10:00
|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楼前
|
10:00 - 12:00
|
学术报告与交流
|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副一楼报告厅
|
14:00 - 18:30
|
学术报告与交流
|
4月22日
|
野外生态环境考察
|
(2)开幕式、学术报告
4月21日上午8:30-12:00
开幕式(主持人:何大明教授/主任)
|
8:30-8:40
|
何大明教授/主任致开幕词
|
邀请云南大学校方代表致辞
|
8:40-9:00
|
胡金明教授/副院长
|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介绍
|
9:00-9:30
|
陈利顶研究员/主任,杰青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
9:30-10:00
|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与会间休息
|
学术交流报告(主持人:胡金明教授/副院长)
|
时间
|
报告人
|
报告题目
|
10:00-10:20
|
王铁宇研究员/副主任
|
水源地污染风险评价与生态保护策略
|
10:20-10:40
|
陆颖副研究员
|
国际河流水电开发下的水环境变化研究—澜沧江案例
|
10:40-11:00
|
陈卫平研究员/百人计划
|
区域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与调控
|
11:00-11:20
|
段兴武副研究员
|
高原山区水土过程与生态效应
|
11:20-11:40
|
李宗善副研究员
|
横断山区亚高山针叶林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11:40-12:00
|
李运刚副研究员
|
西南国际河流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4月21日下午14:00-18:30
学术交流报告(主持人:陈利顶研究员/杰青/主任)
|
时间
|
报告人
|
报告题目
|
13:40-14:00
|
郑华研究员/副主任
|
生态系统服务:特征、评估与应用
|
14:00-14:20
|
武瑞东副研究员
|
系统保护规划:方法框架与研究案例
|
14:20-14:40
|
吕一河研究员
|
生态保护关键区的识别与评价
|
14:40-15:00
|
胡金明研究员
|
云南保护优先区识别与保护地体系优化
|
15:00-15:10
|
刘国华研究员
|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累积机理
|
15:10-15:30
|
樊辉研究员
|
高原山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
|
15:30-15:50
|
曹垒研究员
|
基于鸟类指标建立亚洲湿地网络研究和保护体系
|
15:50-16:20
|
会间休息
|
学术交流报告(主持人:郑华研究员/副主任)
|
16:20-16:40
|
丁城志副研究员
|
人类活动扰动下的鱼类多样性格局变化与保护对策
|
16:40-17:00
|
冯晓明副研究员
|
植被恢复驱动下的黄土高原固碳产水服务权衡
|
17:00-17:20
|
刘时银研究员
|
叶尔羌河流域冰川变化与冰川径流估算
|
17:20-17:40
|
李伟峰副研究员
|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驱动机制与模拟预测
|
17:40-18:00
|
孙然好副研究员
|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健康评估——以海河流域为例
|
18:00-18:30
|
会议总结(陈利顶主任、胡金明副院长主持)
|
附: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访专家简介
1、陈利顶(主任、杰青、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工作组委员。
《生态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卷》、《应用生态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景观生态规划与区域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973项目课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在景观格局分析、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提出了“源”“汇”景观概念和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斑块边缘效应定量识别方法,以及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的景观生态学方法;提出了长输管线沿线地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和方法。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委科技成果奖励6项。
2、王铁宇(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获得者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从事区域污染生态过程与风险管理,重点开展污染物(特别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风险及管理对策等相关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负责课题30余项,围绕本领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篇)。
3、郑华(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评价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年人才类)等,合作在Science、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Forest Ecology and Manangement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曾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环境保护部)。
4、陈卫平(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区域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空间异质性、演变趋势与生态风险,以及再生水灌溉生态风险与调控两个方面的研究。精通于环境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已开发设计了STEM单层模型及多层模型用于土壤生态系统微量元素运移模拟研究和ENVIRON-GRO模型用于土壤水-盐-氮交互作用及植物响应模拟。近5年来,在生态与环境类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英文专著5部。
5、刘国华(研究员、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技部部“十一五”、“十二五”生态领域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十三五”环境领域技术预测和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
中国景观生态学会理事、北京生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全球变化以及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欧盟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获200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和200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发表论文70余篇。
6、吕一河(研究员、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文机制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辨识、表征和模拟研究;与土壤侵蚀相关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课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近年来在PloS ON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合著、参编著作7部。
7、曹垒(研究员、博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围绕湿地环境如何影响水鸟数量、分布和行为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工作,旨在探索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下如何维持人鸟共存的机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近20项。发表系列论文和著作50余篇(部),包括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Ibis、Ambio、Condor 等国际著名期刊。
8、孙然好(副研究员、硕导)
主要从事景观格局识别与动态模拟、环境效应评价与景观配置优化等研究。长期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开展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关注城市热岛效应、流域非点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通过景观配置优化改善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参与杰青项目、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环保部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9、冯晓明(副研究员、硕导)
主要从事地表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研究,及遥感信息在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结合干旱-半干旱脆弱区人地复合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需求,进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政策实施以来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固碳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专题和子专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课题1项,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项目课题和重点基金项目。
10、李宗善(副研究员、硕导)
从事植物群落外貌及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及区系地理分布、环境变迁及生态系统保护及基于树木年轮材料的古气候和森林生产力的历史重建等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11、李伟峰(副研究员、硕导)
一直从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的城市及区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专项项目课题、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专题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